昨天打算研究搭建一个自动化信息源整理系统,后来我的脑袋里又冒出一个问题:应该花更多时间整理信息源,还是直接投入思考和创作?
信息源可以是作品导向的,也可以不是。它本身并不具备特定的意义,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它。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,信息源不仅仅是创作的素材库,更是思维生活的空间,它喂养我们的大脑,提供丰富的可能性。
可以将信息源比作食材——食材的品种和品质会影响最终的菜肴。好的信息源能够拓展视野、激发灵感、提高作品的深度和质量。因此,它需要精挑细选,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整理,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调用。
作品的诞生类似于烹饪的过程。你选择做什么菜、如何做、是否创造新的菜品,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,包括:
- 人格特质:每个人的独特性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。
- 技能与经验:创作能力、实践经验影响作品的完成度。
- 品味与审美:决定了作品的取向和风格。
- 内在动机:推动创作的核心力量。
- 所处的情境:环境、时代背景、文化氛围都会影响创作。
- 信息源的积累:创作时所调用的信息源,塑造了作品的内容和深度。
正如每位妈妈做的红烧肉都不同,每个人的作品形态也是独一无二的。创作不仅仅是“再现信息”,而是一个融合个性、经验和思考的过程。这也是成为自己的过程。
整理信息源到底有多重要?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投入思考和创作?答案可能在于平衡。
如果过度整理信息源,而迟迟不开始创作,就容易陷入“知识囤积症”或“信息过载”的陷阱。相反,如果完全不整理信息源,创作时可能会缺乏深度,或者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信息。
可能的策略是:
- 优先思考与创作:尽早进入创作状态,让信息源为创作服务,而不是成为拖延症患者。
- 行动导向的信息收集:在创作过程中,带着明确的问题去寻找信息,而不是被动积累。
- 适度整理:建立一个轻量级的信息管理系统,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关资料,而不过度消耗时间。
信息源为创作提供养分,但最终的作品取决于创作者如何思考、选择和表达。整理信息源固然重要,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带着问题去使用信息源,并最终转化为独特的作品。